近期《欧洲心脏杂志》一项研究指出,人体有“入睡黄金时间”,晚上10点至11点入睡的人较其他时间入睡的人患心血管病风险小。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David Plans博士介绍,人体存在生物钟机制,遵循昼夜节律有助于调节生理和心理功能状态。过早或过晚入睡有可能扰乱生物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前已有多项研究证明睡眠时间与心血管病存在联系,但入睡时间是否存在影响,研究还不充分。

为此,研究人员调取了2006—2010年英国生物银行共8.8万人的睡眠数据,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1岁,通过腕式穿戴设备收集睡眠相关数据。接下来,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并收集心血管病发病状况,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数据显示,在5.7年的随访中共有3172人(3.6%)出现上述心血管病,其中半夜或更晚入睡的人发病率最高,而10点至11点入睡的人发病率最低。晚上11点至12点入睡风险较10点入睡组增加12%,12点以后入睡的人风险增加了25%,而10点以前入睡风险同样增加了24%。女性入睡时间晚与心血管病发作的关联比男性更强。

Plans说,人体生物钟存在“入睡黄金时间”,偏离这个时间点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最危险的入睡时间段是半夜之后,因为这个入睡时间的人往往不会被晨间自然光唤醒,而自然光可以有效重置生物钟。另外,女性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联性原因还不清楚,也许是内分泌系统对昼夜节律紊乱反应存在性别差异。

本项研究虽无法明确证明生物钟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因果关系,但入睡时间已独立于其他风险因素和睡眠时长,成为潜在的心脏疾病风险因素之一。如果这项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的证实,那么调整睡眠时间可以成为一种低成本的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公共卫生措施。